新闻资讯

光影轨迹,万众聚焦

当科技遇上水:水质监测的觉醒之路

2024-08-23

引言:十九世纪中叶,一场流行病的爆发在英国引起轩然大波,短短几天内就造成了数百人死亡,抽丝剥茧后得知真正的患病原因是饮用了同一个免费水泵中被污染的水源,这场流行病被后世称为——霍乱。

人们开始深思:被称为生命之源的水,不仅能够给我们提供活下去的希望,也可能隐藏着看不见的杀机。

古人的水质监测意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环境保护局建立了环境监测体系,其中就包括了水质监测。而在我国,古人更是很早就关注到水质的问题。

战国时期,有人使用“流浮竹”测量水流速度观察水流特性,当时还只是用于水利工程;到了北宋,逐渐出现以河流断面面积和水流速度来估算河流流量的概念;此外人们对于饮用水的纯净度也有了清晰的认知,有专业的水清家来负责净化饮用水,唐代著名的茶学家陆羽,在《茶经》中就提出了水杓扬水法来判断水质,通过观察水面被水杓扬起的情况来评估水的纯净度。此外,王安石在宋代也是通过品茶来鉴别水质,他认为特定的水对于治疗疾病有特定的效果,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水质与健康关系的认识。虽然没有现代的水质监测技术和设备,但古人已经对水质有一定的了解和评估方法,也体现了古人对水质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宋代品茗图

近现代的水质监测工作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始了大量的水质监测和研究工作,收集全国范围内河流天然水质的资料,着手监测天然水化学成分。并在各个流域建立水域水质监测中心,初步形成一套水质监测网络体系,用以中国河流水质数据的整合及研究。

而这个阶段,主要的水质监测设备包括流速仪、雨量筒、蒸发器等,给水质监测带来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同时水质分析仪器也应运而生,能够监测温度、pH值、溶解氧、浊度等水质参数数据,给水质评估和水环境治理带来了新的理论支撑。但监测流程还是以取样送往监测中心为主,这样的手动操作耗人力,数据有一定的延时性,运输过程中还可能导致样品数据发生变化,降低其准确性。

 

二十一世纪水质监测与物联网“1+1>2”

物联网的兴起为水质监测翻开了新的篇章。传感器技术保障了水质监测的实时性,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解决了人工操作的问题,而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又完成了实时监测数据能够实时反馈到地面,并做数据整合分析,完成了水质变化趋势监测的链条,为水环境治理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科学依据。

广东芯阅科技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研发“芯片级水质传感器”,在大量的市场调研中了解当下的客户需求,以及传统传感器使用的痛点,基于此创新使用芯片集成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利用率。在单探头传感器的研发基础上,升级打造多探头集成式传感器,不仅可以实现多参数同时监测,同时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探头数量,实现监测周期延长,监测周期内无需更换维护,大大降低人工维护成本,为每一位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