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4日,芯阅智感的水质传感器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海试。
在过去的一年里,经历了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它如同一位默默坚守岗位的水下卫士,不惧水下附着物产生的阻力,所有探头都凭借其强大推力,逐一按规划弹出监测数据,保证了整个监测过程的连续性,实现了数据的完整性。
今天,我们将它从水底的“工作岗位”捞出,一同回顾这一年来它所见证的水质故事。
一、水质传感器:水域的“健康监测员”
水质传感器被投放之初,就肩负着重要使命。它如同一个精密的探测器,能精确感知水中各种关键指标的细微变化。从最基本的酸碱度(pH值),到溶解氧含量、温度、浊度,乃至各类污染物的浓度等,它都能迅速且准确地给出数据。这些数据不仅仅是一些冰冷的数字,它们更像是水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反映着水体的生态环境是否平衡,是否受到人类活动或者自然因素的不良影响。
二、这一年,数据背后的水质变迁
季节更迭中的海洋水质波动
• 春季:随着气温逐渐回暖,洋流开始发生变化。水质传感器显示,在春季的海洋表层,由于阳光照射增强,浮游植物开始大量繁殖,溶解氧含量因生物活动的增加而出现一定的波动。

大量浮游植物繁殖
• 夏季:这是海洋环境变化最为剧烈的季节。高温使得海水蒸发加剧,表层海水盐度升高。水质传感器监测到,在一些封闭或半封闭的海湾地区,由于海水温度升高和水流交换不畅,出现了低氧区。这是因为高温下海洋生物的新陈代谢加快,消耗大量溶解氧,而分层的海水阻碍了氧气的补充。

低氧状态下的珊瑚礁
• 秋季:海洋开始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随着风暴天气的增多,陆源物质被大量冲刷进海洋。它们的活动也对水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某些生物的分泌物增加了海水的有机物含量。
• 冬季:寒冷的气温使得海水温度下降,海水的密度增加,海冰中包含的盐分在融化过程中会改变周边海水的盐度和密度结构。
三、水质传感器助力水资源保护的成果
1. 精准决策
• 基于水质传感器提供的准确数据,地方环保部门能够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例如,根据传感器监测到的某个湖泊的水质状况,决定在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开展针对性的污染治理项目,而不是盲目地在整个湖泊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治理,从而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湖泊污染治理
2. 赤潮预警的得力助手
• 水质传感器在赤潮预警方面功不可没。通过对海水温度、盐度、营养盐浓度、溶解氧等关键指标的持续监测,它能够提前发现赤潮发生的先兆。例如,当传感器监测到特定海域的温度、营养盐浓度达到赤潮生物爆发性生长的临界值,且溶解氧开始出现下降趋势时,这就为相关部门提供了赤潮可能即将发生的预警信号。这使得海洋保护部门能够提前部署应对措施,如加强对该海域的监测、限制水产养殖活动、通知周边渔民做好防范等,从而有效减少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经济的损害。

海水赤潮现象
四、展望未来:水质传感器的持续使命
经过这一年的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水质传感器的重要性。然而,我们的水资源保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未来,我们计划扩大水质传感器的监测范围,不仅要覆盖更多的河流、湖泊,还要深入到地下水系等难以监测的区域。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期待水质传感器在检测精度、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等方面有更大的提升。

我们相信,在水质传感器的持续监测和我们人类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水资源将得到更好的保护,那些清澈的河流、湖泊将继续成为地球上最美丽的风景线,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无尽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