涠洲岛是中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拥有中国最高纬度珊瑚礁群。受气候变化、海水升温、过度捕捞及陆源污染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曾遭受严重破坏,活珊瑚覆盖率下降了70%。近年来,广西北海市通过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陆海生态统筹联动,保护和修复珊瑚礁生态系统,构建“岛绿、滩净、水清、物丰”的和美海岛格局,为全球高纬度珊瑚礁保护与修复提供宝贵经验。
一、基本情况
涠洲岛位于广西北海市南面21海里的北部湾海面上,是我国最年轻、规模最大的火山岛,总面积约24.74平方公里。涠洲岛周边珊瑚礁面积达2990公顷,占广西珊瑚礁总面积的97.5%。涠洲岛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曾经非常富饶,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之所。然而,上世纪末以来,受气候变化、海水富营养化、过度捕捞和陆源污染等因素影响,涠洲岛的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珊瑚覆盖率下降了约70%,珊瑚礁呈现破碎化,三维结构受损,导致礁栖鱼类种群锐减,部分珍稀物种濒临消失。
为应对这一严峻形势,北海市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实施岛海统筹、协同治理策略,不断筑牢祖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美丽北海。自2015年起,广西北海市积极开展珊瑚礁普查与修复工作,已修复珊瑚礁面积约40公顷,投放人工礁体1950个,建设珊瑚苗床120个,移植珊瑚苗12万多株。通过持续监测与管护,珊瑚苗生长状况良好,种植的珊瑚平均增长10余倍,生长最快的已达20倍,修复成效显著。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吸引了大量海洋生物回归,涠洲岛海域成为我国近海唯一的大型鲸类捕食场所,形成独一无二的大陆沿岸观鲸海景。此外,全岛植被覆盖率超过85%,负氧离子含量为内陆城市的50⁓100倍。


▲修复后涠洲岛珊瑚底境
二、主要做法
(一)立法护航,源头治理
涠洲岛始终坚持“岛海统筹、协同治理”理念,建立全岛生态保护体系。一是生态优先、立法先行。广西北海市出台了《北海市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明确海洋和沙滩等的保护要求和管理措施,重拳整治非法行为,有效遏制游客私自采挖活体珊瑚等违法行为,形成依法保护的长效机制。二是源头控制、系统治理。岛上建成日处理量50吨的垃圾转运站和日处理能力达4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每天可供应农业灌溉中水约1000吨,后续将优化规模至8000吨/日。同时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对岛上农家乐、民宿等排出的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全岛已建成污水收集管网约75公里,从源头阻控陆源污染,切断珊瑚退化源头。
(二)科技赋能,创新修复
构建了“选址-选种-育苗-移植-管护”全链条珊瑚礁修复体系。一是耐高温珊瑚驯化。重点突破耐高温珊瑚驯化技术,培育抗逆性强的珊瑚品种,培育的美丽鹿角珊瑚成活率>85%,年生长>15cm;二是多样化礁体设计。设计玻璃钢礁体、水泥礁等多样化礁体,增强珊瑚附着与抗风浪能力;三是原位监测优化策略。部署原位监测设备,采集水质、珊瑚生长数据,分析优化修复策略。通过科技赋能开展珊瑚礁生态修复等创新举措,打造了岛礁生态系统修复的“中国样板”,为全球高纬度珊瑚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修复前底质调查、底质情况

▲珊瑚移植0个月、9个月、18个月生长状态
(三)久久为功,科学修复
采用“分阶段、多技术”修复模式开展修复。一是科学规划修复区域。通过珊瑚礁综合调查和每年组织珊瑚礁普查,详细获取涠洲岛珊瑚礁健康状况和分布情况,依据珊瑚礁的生长环境、水质条件、底质类型等因素,选定北部海域(水质优、底质佳、风浪小)作为核心修复区,陆续投放人工礁体和移植珊瑚。二是搭建陆基珊瑚培育系统。在陆基珊瑚培育系统中,开展珊瑚有性繁殖研究,通过人工诱导珊瑚产卵,收集珊瑚受精卵,进行室内培育。同时,开展耐热性研究,筛选出耐高温的珊瑚品种,提高珊瑚礁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通过这些研究,为珊瑚礁修复提供优质的种苗,保障优良珊瑚种源的可持续供应。

▲珊瑚产卵、耐热珊瑚苗驯化
(四)全民参与,公益助力
一是科普教育提升意识。依托全国最大珊瑚主题公益科普基地开展科普教育,提升公众保护意识;二是公益活动凝聚力量。联合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协会,开展百人种珊瑚、生态赶海、净滩等活动,开发珊瑚公益种植和珊瑚礁普查课程,以及“珊瑚认养”项目,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形成“科研+科普+旅游+社区”共治模式。目前,公众可命名珊瑚并参与种植的有5000余株,形成全民参与的氛围,助力珊瑚礁保护与修复。还通过生态旅游推动可持续发展,改造珊瑚石民居为高端民宿,发展“海底花园”潜水观光项目,形成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良性循环;三是创新“海岛零废弃”行动。建立“净滩+限塑”长效机制,岛民环保参与率达80%,获评全国首批“和美海岛”。
三、成 效
(一)生态效益
涠洲岛珊瑚礁生态修复项目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址-选种-育苗-移植-管护”修复技术体系。经过长期不断地修复,珊瑚礁生态系统得到恢复,珊瑚种类由此前探明的46种增至62种,活珊瑚覆盖率从6%提高到8%。项目实施区域附近水质均符合Ⅰ类海水水质标准,悬浮物、硝酸盐-氮、无机氮、无机磷、浊度等水质相关要素浓度逐年下降。鱼类、贝类等聚集增多,生物多样性得到极大提高。同时,“海底热带雨林”的不断恢复,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恢复吸引了大量海洋生物回归,涠洲岛海域成为中国唯一的大型鲸群分布区,布氏鲸个体识别数从2016年的10余头增加到2024年的60余头。

▲修复后各礁体及底质珊瑚情况
(二)社会效益
以修复项目为契机,公众参与热情高涨,社会关注度高。涠洲岛珊瑚馆累计参观人数超过30万人次。利用“世界海洋日”“全国生态日”“全国珊瑚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公益科普宣传及专业培训课程300余场次,直接受益10000余人,吸纳大量社会环保人士参与珊瑚礁普查与珊瑚种植活动,培育公众海洋保护意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报道超100次,2023年“全国珊瑚日”直播活动达277.7万人次浏览量,形成全社会关注珊瑚保育及珊瑚礁修复的良好局面。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认识珊瑚礁并参与珊瑚礁保护与修复,涠洲岛海洋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实现了人海关系的和谐共生。
(三)经济效益
生态环境的优化促进了生态旅游的高速发展,实现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涠洲岛珊瑚礁、布氏鲸等的独特魅力,促进了涠洲岛整体游客接待量、旅游消费的大幅提升。依托“珊瑚礁潜水”等特色项目,形成“科研+科普+旅游+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渔民转产就业率达92%,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项目还通过“珊瑚认养”等创新机制拓宽资金渠道,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绿色生态也成为涠洲岛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优势。
如今,涠洲岛生态环境优美,珊瑚资源丰富,连续被认定为 5A 级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最美海岛、十大山海目的地等,获评全国首批“和美海岛”,获得了新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成为我国热带海岛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的典范,全国著名的热带海岛生态旅游打卡胜地。

▲珊瑚礁特色旅游、布氏鲸捕食